首页  »  电影 » 多甫拉托夫
02:06:00

多甫拉托夫

(2018)
立即播放
好片

PK

烂片

选集播放

剧情介绍

  • 主线
《多甫拉托夫》讲述了俄国作家谢尔盖(Dovlatov)在1971年时的四天生活。当时,Dovlatov已经相当积极地在写小说了,但却没有在任何苏联杂志上出版。在这四天里,主人公最终卷入了各种事件当中,其中每一个都使他得出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作家,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听从任何人的劝告。矛盾的交织循环,与布罗斯基的对话,列宁格勒的世俗生活,,西贡咖啡馆,大剧院的全盛时期,lenfilm工作室……这一切使《多甫拉托夫》不仅是一部传记电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相关热播

  • 热门评论
评论加载中...
      战将波舰金2018-02-18 07:43:23  

    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已死去,活着的只有语言。#68berlinale

      451½°F™2019-01-31 19:09:04  

    与当下环境几乎无缝连接的共鸣感,一个伟大而平庸的时代,一个即将百家争鸣的年代,生活本身其实不残酷,随着多甫拉托夫穿梭在列宁格勒,历经一桩桩举足轻重的小事,却令人随时有窒息感。

      brennteiskalt2018-11-24 00:23:25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正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气势派头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截然不同。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置惩罚体式格局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抗争式的愤怒,只剩下一些磨平了的苦涩感,放在嘴里如同嚼蜡。说不定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时代精神:一种麻痹了的宿醉感。

      欢乐分裂2018-11-26 21:39:10  

    在沉默寡言的年代,如何保持心直口快地书写,如何守住内心最后一道捍卫自我尊严的防线,如何绕开重重屏障保存唯一幸存的语言?1971年,需要典型“英雄”的年代,二战结束25年后的蚀骨重见天日,一切不可言说,一切皆有伟光正航标引领。氤氲色调疏离孤寂,穿行在室内的灵活调度,切切嘈嘈的众声喧哗,他如无名幽灵般游荡在各国家机器门口,这是一个失去身份标识的流亡者,却坚持终身以俄语写作,一切终将过去,他们最终证清楚明了自己的存在。

      Ada的B计划2018-10-28 14:39:31  

    俄国电影的声音系统总是需要充分的形式感予以支撑。因此本片一方面有着肃穆中旁白的通畅感,另一方面却立不起任何一个落到实处的室内多人物对话场景的听觉空间,倒不如更个体中心些。索科洛夫/塔氏都有此觉悟,而能做群像的那几位,实际上听觉系统已经部分好莱坞化了

      胤祥2018-02-19 09:47:59  

    #Berlin2018# 比同类题材去年上影节俩奖的[哈尔姆斯]还要好一点,也比小格耳曼前作好(虽然说长镜头拖沓的毛病依旧),多甫拉托夫在1971年的郁闷一周,列宁格勒文艺圈的趴体用长镜头真是调度精湛,摄影依然很棒。男主选得有点太喜感,出戏。今天的中国文艺圈看到这个片子大概会分分钟觉得膝盖中箭吧。

      Muto2018-12-03 22:57:01  

    沉浸在理想光晕下的《多甫拉托夫》无法从宏大命运里看见自身的存在价值。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严冬时期的艰难以及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被镜头放大拉长塑造成了一种永恒式的时代精神,男主角就这样做梦般的游荡在整个柔和而又苦涩的世界里。这或许是作者私人的感触感染,他想要观众更多地缅怀而非认识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

      小易甫2018-02-18 18:46:07  

    主要是我对题材和形式都没有什么感想。3.5

      踢迩达2018-02-20 01:34:01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走马观花地记录文人插科打诨的一样平常琐碎,自以为英雄气的个体反抗可能是徒劳。不干预干与题就是太过琐碎,缺乏某种凝聚的轴心,耗尽了观众的震撼感。

      把噗2018-11-24 13:20:24  

    调度太舒服了,塔可夫斯基加费里尼的合体。比《盛夏》好一百倍吧。

      Настя2018-03-04 21:17:52  

    对男主无感,感触感染不到应有的魅力,觉得若是对作家全无了解的观众,看过电影大概也不会想看他的书了。但那些作品真的很棒啊,笑着笑着就哭出来那种。九点半早场全无意料的上座率,买到楼座末排仅存的两个座位之一。

      張子易2018-02-19 07:28:39  

    符合心目中文学群像录的各个方面。如何娓娓道来,如何哀而不伤,悲愤处置惩罚得好,时代就这么缓缓流过,才子也好,天才也罢,不同的是有人成名有人被没,同样的是难逃慢慢钝化变老互相推荐治病的药。柏林观影目前最佳,几场聚会调度绝了。

      Fleurs.哼哼2018-11-25 13:13:42  

    如果从宏观角度把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归类为俄国文学的话,加上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也算读过几本。无论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文学就像其国土一样“著作等身”。文学巨擘也是层见叠出。如果说托翁和陀翁一直是不敢触及的彼岸是因为其历史凝炼的恢宏,那诸如《古拉格群岛》,《日瓦戈医生》,《我们》,《糊口生涯与命运》则更是加持了历史悲剧的共鸣。他们有无“伤痕文学”一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伤痕和他们太多像似,而且,我们的伤痕在经历了“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后大有“旧伤未愈又要添新伤”的态势。

      Lycidas2018-02-17 18:53:13  

    4.5 多甫拉托夫的抒情曲,漫无目的四处漂游的一周。导演小我私家气势派头刻痕依然显著,画面低对比度色调柔和,仿佛蒙着一层轻雾,黑甜乡般的虚幻气息弥漫在列宁格勒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是艺术家们挚爱的故乡,他们播撒热情的荒凉游乐园,但他们却不存在,亦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谢飞导演2019-05-04 09:14:19  

    早就听说过前苏联导演阿列克塞日耳曼(1936-2013)的名字,他一生只拍过五部电影,三部被禁演。前几年在影展里看过他的《二十天无战事》,与众不同。今天终于看到他儿子小阿列克塞日耳曼(1976出生)的这部新片。它描写两位七十年代离苏赴美的作家(一位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的作品90年代后在俄国大红)几天的生活状态,角度独特,影像生动。施展阐发上世纪70年代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后的勃列日涅夫的“回归年代”,将那时文化界的压抑、禁言、迫害;苦闷、骚动、颓废等气氛描写得十分到位。时隔近半个世纪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对得起他们的父辈和时代。

      Alain2018-12-14 15:34:01  

    让我回想起安哲是如何经由过程运镜来施展阐发人物状态的,缓慢悠扬的长镜头将踉跄的脚步变成翩跹的舞步,高压的氛围被稀释成一种抽离的状态,政治诉求被几回再三缩小并藏掖在个体的彷徨中。东欧的地理与政治环境总能越过时空的迷雾缭绕远远地唤起我的“乡愁”,我想我应该自诩是个知识分子,关心人类,更关心存在。

      盲忙2018-12-02 17:20:18  

    开篇的6分钟室内长镜头很有趣,主要的出场人物就这样串联了起来。奇妙的是,你有时候分不清影片里是荒诞还是现实,又或者这两者本身就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去偷车吧,这比你写这些东西更真诚!”即便是幽默,也会自带一种悲壮的气息。但他们是该庆幸的,因为这些东西目下当今可以出现电影里,或许也只会出目下当今电影里了,而在另一些地方,它依然真实而滑稽地上演着。

      帕拉2018-11-25 15:56:35  

    作家版的《醉乡民谣》故事。小阿列克谢的场面调度值得观摩学习,审美意见意义要求高,一些场景直接联想到了老塔。[B+]

      圆首的秘书2018-02-24 09:00:32  

    没想到《电子云层下》之后竟然拍了一部传记片,看上去比较中规中矩,其实还是有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独特的气势派头印记在里面。从编剧到调度全部归于无形,几乎没有什么废笔。现实与黑甜乡一样苍白。唯一的问题是全片过于平淡(虽然说多甫拉托夫一生确实不得志)。“偷车比说谎更诚实”。

      JulianaFrink2018-10-31 00:39:08  

    整个观片过程被anxiety按在地上摩擦...不是传统传记,而更可能是关于在特别很是时代的存在危机,摄影及导演小我私家气势派头自始自终出彩,多个地点与不同人物的相遇组成一幅时代画卷。话唠看得还是有点累(对俄语文学欠了解也是缘故原由)。有奇怪的共鸣,严冬刺骨,浓雾弥漫,感触感染到这相似的绝望。毛子艺术家的使命感带着martyrdom的悲剧美,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动。

      夜间遨游飞翔2018-02-24 03:43:23  

    油画的质感,道来一个时代。与如今的中俄两国的对应,只能苦笑了

      2018-12-10 16:25:09  

    «Я подумал, что наши книги не издают, а живописи запрещают только потому, что того о чем мы говорим, не существует. То есть в жизни оно имеется, но власти притворяются, что этой жизни нет.»

      熊仔俠2019-05-04 21:46:25  

    這部作品將小阿列克謝·日爾曼一貫的“大歷史、大人物”進行了深化,即便是時代的小人物也被歷史無情地擺佈。假如一直是嚴冬,或許裹緊衣服還能度過;反而難受的是有過短暫的春天後又是漫長的嚴冬。儘管這部片的基調有些消極,但是任何人都不會從大歷史中逃脫。這又給了觀眾一點樂觀的情緒。“即使默默無聞,要堅持自我,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

      微分流形2019-02-28 23:05:14  

    真是冗长乏味啊,摄影优秀却不带语感,比他爸差远了!说来说去就说一个东西,前苏联对艺术创作自由的迫害

      обломов2018-12-15 16:45:05  

    “唯一的诚实之路,必定伴随着,错误失望与希望”

      西决2018-11-30 23:17:03  

    你觉得恨却离不开

      巅峰Futurama迷2021-07-15 19:57:39  

    如今的俄罗斯困在了历史里,步履蹒跚。

      Codex2019-12-23 22:55:56  

    特别很是震撼。地下沙龙的人从不评论辩论生活,因为生活毫无意义;遵循环境和制度的人们,也懒得评论辩论生活,因为生活毫无意义。真实对应的是苦难,虚伪却能拥有幸福。这样的处境,想真实地活着的人该怎么进行?这里面最让我赞叹的,是影片并无将这两类人群脸谱化,每一个人之间的界限似乎清晰可见,却又模糊不清。虚伪活着的人,却又欣赏甚至愿意以某种体式格局帮助真实活着的人。可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的,它们最终要等待骤变。因为他们拥有最强大的力量,那是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下,还相信自己仍然存在着,于是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真诚地活着,真诚地做着错事,执拗地不过任何虚伪的美好生活。

      老羊2021-02-26 23:52:20  

    其实早就看过这部片子。意义不大,有病呻吟

      碗三儿2018-02-18 18:55:39  

    各方面都很不错,尤其是群像特别很是出彩,冷幽默一个接一个,高潮部分情绪渲染的刚刚好,画面颜色和配乐我也很喜欢。1971年11月初的列宁格勒,满地白雪,这一周过得压抑又迷茫。"我时常从地狱一样的梦中醒来,但真实的地狱是人的灵魂"。 8.5/10 18.02.2018@Berlinale

      乔治洗衣机2018-02-26 04:33:43  

    #Wettbewerb# 除了比较抵触宣言式结尾之外一切都很喜欢 依旧是步步为营型缓慢推进 这种运镜都带着张力/情绪的拍法希望萨金塞夫之流都好好学学 拿小阿列克谢收尾电影节称心满意了 但今年主竞赛这个片单质量仍然只给发一个艺术成就还是很替导演报怨 [Friedrichstadt-P]

      随喜2018-09-03 17:11:06  

    这就是俄人认真拍的电影,可惜我完全看不出所以然。对多普拉托夫之前毫无了解,故事情节也基本没有,听也只能听个大概齐。太文学太知识分子了。能掌握到的无非是当时的一点点时代风气,无法出书的作家,漫不经心的新闻记者,不太表露悲喜不太合群又不向其他人妥协。据他本人的自白,书不克不及得以出版是因为他不是苏联作协成员,也因为他写的故事存在于现实世界却不存在于国家允许出版的世界。最后,一周就这样过去了,很多悲苦少许欣慰,不管怎样,现实和我们就是这样,也会一直这样下去。可以想见,唯一的诚实之路将永远伴随着错误、失望和希望。对一样平常人来说还是别看了吧,所以是WOT

      醒来的风车2018-12-28 02:37:58  

    梦见被斯大林捕。哈尔姆斯的死亡愚拙得可怕。儿童文学需求不断。有些书离校后读更好。没读过也不喜欢勃洛克。写篇宣言吧。但宣言不是艺术。移民害怕一切。您的作品里没有英雄。面对满地废纸纪念作者。这词听上去很小市民。文学没有积极消极之分。偷进博物馆游荡一夜。如果我的使命并不是斗争。地狱是我们自己。布罗茨基一直说不想走。在涉及命运的事件中,大娃娃是重要的目的。愤怒平息后,他困倦地靠在墙上。

      novich2020-10-25 00:12:40  

    七十年代的列宁格勒总是雾蒙蒙的,没有出路,知识分子穷管穷,还是有沙龙和同道人,暗探用洛丽塔来钓鱼,第一次知道多甫拉托夫。

      完颜穆尔登格2019-01-24 13:41:21  

    这部电影全程就是一大帮人或者一大屋子人叨逼叨逼,我又不熟他们,全程看下来也是服了自己。ps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塞尔维亚演员混俄罗斯电影圈讲native的俄语了。

      Sabrina2019-01-11 21:58:31  

    看前苏联有关的电影,除了不懂德语,剧情、人物命运没有一丝一毫的陌生、惊喜,太相似了。就算这些作家、诗人逃到了美国,他们也都是短命的。

      LoudCrazyHeart2020-09-14 10:41:25  

    国家机器监控一切,艺术家被强暴式侵犯。多甫拉托夫作为受害者,看着他人被带走,仍然一筹莫展,他也在一旁站着,跟游魂一样,跟别的看客也无差别,这种无奈。小阿列克谢沿袭了自己的一贯气势派头,长镜头摇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的镜头。

      小熊QQ2019-03-04 22:03:46  

    太沉闷了,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困境,他们是生活的观察迟疑者,而这部电影却以观察迟疑者的视角描绘这群观察迟疑者,没有辩解宣泄心理独白,懂得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只会觉得平淡无聊。没没无闻之人,还要坚持做自己,也许会更难。

      NickyROி2018-11-30 00:26:15  

    3.5 喜欢这种流逝终归恬然的调调 加缪说 我们反抗 所以我们存在 作为反抗者的观察迟疑者 依然有效

      hellst2018-10-27 23:32:08  

    Brodsky quoted Wallace Stevens's lines as the title of his commentary on Dovlatov – "The world is ugly, / And the people are sad." / 2021.3.28改五星 宣言式结尾亦是我生活写照

加载中...
收起资料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    多甫拉托夫作家    多甫拉托夫经典语录    多甫拉托夫图片    多甫拉托夫作品    多甫拉托夫照片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照片    多甫拉托夫最难沟通的    芬兰绸袜多甫拉托夫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Copyright © 2019-2024 · 23影视 www.kmycj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