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 » 秋日奏鸣曲
01:39:00

秋日奏鸣曲

(1978)
立即播放
好片

PK

烂片

选集播放

剧情介绍

  • 主线
  • 加速线
夏洛特(英格丽·褒曼)是某乐团杰出的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丽芙·乌尔曼)是一名在农村社区工作的牧师的妻子,两人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来不曾有过任何交流。在得知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伊娃写信邀请夏洛特来同住,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不免又将往事重提。伊娃怨恨夏洛特没在她童年时给予她足够的爱护,只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疏远了自己和另一个有高度残疾、只能发不清晰的音来与人交流的女儿海琳(莱娜·尼曼)。而夏洛特因为海琳与伊娃住在一起,加上丈夫的去世给自己造成很大打击,也是心情闷闷紧锁眉头。

相关热播

  • 热门评论
评论加载中...
      37°22008-05-01 15:02:26  

    褒曼的角色是她自身真正的写照,亦是伯格曼的,这两位瑞典最富盛名并且拥有相同姓氏的伟大艺术家,都为了各自的事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可怕的创伤与疏离,乌尔曼那时也与伯格曼劳燕分飞,由她扮演的女儿,对母亲的爱与恨,在我眼里,兼是对伯格曼的。褒曼随罗西里尼浪迹天涯,在好莱坞沉浮多年后终于回到故乡的怀抱,这样一位瑞典巨星,居然是第一次出演瑞典电影,这与影片的“奏鸣曲”结构不约而同,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汪见殊2016-12-02 11:16:19  

    我宁愿将海莲娜看作是伊娃的潜意识。爱恨交织的极致是一种失语症,能用语言组织起来倾泻的总是带着伪装,伊娃借酒宣泄用言语逼迫母亲时,海莲娜剧烈痛苦地挣扎着,母亲请求原谅伊娃不发一言时海莲娜叫喊着妈妈,过来!母亲逃跑了,伊娃低落沮丧看似安静冷静僻静,海莲娜喘不过气濒临灭绝崩溃,最后喊出的是妈妈

      Parachute2009-07-09 21:17:05  

    如果有人真实地爱我 也许我有勇气正视自己

      A。2013-08-23 10:16:33  

    这或许就是我喜欢伯格曼的缘故原由——描述至亲的亲人间的相互折磨。这种折磨以爱的名义进行,将母亲的痛苦变成女儿的痛苦,母亲的失败变成女儿的失败。有时候觉得,家才是最孤单之处,正是因为共度了最长的时光,才看不清彼此真实的样子容貌。

      沁云2013-04-21 05:37:24  

    乌曼和褒曼大飚演技不是重点。最温暖的色调,最黯淡的内心。台词简洁、尖锐、直达心灵深处。舞台剧式的独白、眼神与眼神的长镜头,伯格曼一定是痛楚和勇敢到了极点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用说太多,一句看到人落泪,足够。

      有未始有始也者2010-01-17 18:10:18  

    女兒看著母親彈肖邦,她盯著她的臉,那表情在我心上扎了一個又一個窟窿,血噗噗往外冒,真疼。

      Alain2018-07-25 19:36:30  

    姐姐的呼叫招呼(近乎咆哮的控诉)与妹妹的细语(语焉不详的呢喃),后者可视为前者精神上的分身以象征恋母的本性,而伊娃已然只剩下恨意和愤怒;母女的两副假面,母亲生气的时候微笑,叫恨的人“我最亲爱的”,叫厌烦的人“亲爱的小女孩”,以爱的名义施行毁灭,用玫瑰中伤所爱之人,女儿则是佯装快乐,“因为我恨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如肖邦之音乐,不露神色的痛苦、短暂的解脱、解脱随即消失痛苦依然;依然是老伯克制冷静下暗流涌动的独幕剧式室内场面调度、发人深省且真诚内省得近乎内心独白的问询式台词、直接曝露人物情绪流溢的乃至显得狰狞扭曲面部大特写;尽管主题看似通俗浅白,但结合彼时戏外伯格曼、褒曼、乌曼的人生际遇来看,又添了许多别样的深意。

      欢乐分裂2013-11-17 22:32:50  

    #重看#所有最深的伤害都只会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畅谈或忏悔过后,原谅不会发生,一切回到原点,冷漠继续冷漠,沟壑依然沟壑;大块橙色&红色与冰冷苍白的内心戏形成强烈对比,明暗光线&正反打,正面&背影;乌曼演技真好,不愧御用。

      JoAnn2009-06-23 16:00:41  

    人需要一生来摆脱家庭带来的阴影

      哪吒男2018-01-07 11:37:59  

    人生最无法控制的两件事:自我的才华和出身,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二者就以命运的名义形塑着所有悲剧。而在亲情里,所有的解释、呼叫招呼、疯狂、道歉,都是无用的。你的亲属关系,是你“天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良生2016-08-05 19:29:05  

    我们永远都只能是一小我私家,即使是与最亲密的人在一起,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

      Virgil2018-12-25 18:48:34  

    票价伯曼展映@ GZ二刷,大银幕重复创伤体验,很爽。母亲和女儿本质是一体两面,海莲娜则是她们关系的具象体现|看得PTSD严重爆发。“她从未爱过任何人。她不会爱。”我也不会。作为我的第3000个“看过”标识表记标帜,这部片实在太疼了,看得我一直想死,想停止存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克不及够用“喜欢”的心情来看待它。但是它反映出的苦痛我全部理解,全部理解。不克不及爱已经是小事,如果生你的人使你生不如死呢?不由得又看,不由得又想:还好不是在影院看,因为要在悄然默默的黑暗中无声地哭特别很是累

      麦兜2014-09-01 18:41:13  

    本片的艺术气质相当耀眼,从片名到结构,从故事到表演,从画面到台词,导演赋予了太多可资分析的样本。母亲噩梦惊醒后与酒醉女儿的对话,层次之递进关系,表演之精准程度,恍惚有种看心理惊悚片的错觉,揪心不已。

      有心打扰2012-10-10 00:01:18  

    1.亲情无法一蹴而成,从天而降为了爱而爱的爱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女儿是个体,应给予自由和尊重,当然,更重要是发自内心的关爱;2.不断沉淀积累的感情鸿沟再也无法跨越,大声的宣泄也只是带来了一时的解脱,却无法得到挽救;3.秋日里的奏鸣曲再美也渗入渗出着一股凄美和哀婉。

      米粒2013-12-14 11:05:33  

    褒曼晚年有力的角色和作品(也是她和同叫伯格曼的大导的唯一一次合作),两个母女一台戏,完全可以搬至舞台的电影啊!两小我私家以中产阶级独有的文学性吵架体式格局(不看伯格曼不知道吵架还可以这样吵的啊)从天黑吵到天亮,积蓄多年的情感喷薄而出却并非任何事情的解决⋯演员太好啦。弹琴那段最好。

      冰红深蓝2019-05-08 09:33:59  

    伯格曼着实擅长探讨家庭关系中的疏离、误解、仇恨与虚伪,这回连母女关系中可能潜藏的自私、虚荣、傲慢与偏执亦被袒露于银幕之上。暖黄色调的室内陈设挡不住亲情中的刺骨冰冷。老年末年的英格丽·褒曼和盛年的丽芙·乌曼飙戏,伯格曼式的特写与大特写一次次地揪出人的灵魂,攫住观者的心绪。整体还是比前作[呼叫招呼与细语]更加具有舞台剧气调,尤其是以丈夫直面镜头自陈来引入(与收尾)故事的拍法(后景中是弹钢琴的妻子),以及一个个固定的镜头与多处门框式构图。(9.0/10)

      任晓雯2008-11-02 20:20:55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是处置惩罚母女情感,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Lycidas2015-06-06 22:25:09  

    镜头质感超凡,色彩打光简直美得乌烟瘴气,拉大提琴那一场就像一幅构图完美的油画。从头至尾如同一场有限空间里的心理话剧,大段独白相当挑战演技,然而母女两人都是异常出色,这种情绪从天而降的爆发和内心的挖掘既是拷问也是自省,和解的不可能也早已注定。

      小凯撒2013-10-11 22:05:24  

    褒曼和乌曼实在太适合饰演母女了,两人敏感、紧张、激动的模样形状和含泪的眼眸都有同样的特质,令人心痛。

      空羽2008-07-04 13:23:13  

    伯格曼说这部电影是他创作力枯竭之作,他对角色控制力的减弱恰好给了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尔曼巨大的发挥空间.显然她们成功了.那些放置于褶皱深处或穿骨入髓的情感和凝视,被他们演绎的极尽描摹变本加厉.

      汪金卫2015-12-25 22:59:22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很惭愧,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作品。也很幸运,能在大银幕看到如此佳作。体会到了什么叫“飚戏”。银幕放大了演员一举一动一蹙眉的模样形状,也放大了色彩与气氛。让观众跟着揪心,回味震撼。每一个人都深受家庭的影响。一滩安静冷静僻静的潭水下,激流涌动。完美的观影体验(尽在小西天~

      全声波频道D2013-11-13 21:34:14  

    1.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才是 2.习惯逃离和背叛的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家 3.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圆圆(二次圆)2016-07-05 23:26:39  

    意外喜欢。暖色、特写、大段独白,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曼的神级表演,以及极端残酷的家庭关系,让人感觉进退两难,人生无望。《呼叫招呼与细语》有类似设置,目下当今对看更懂些了。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多么需要心力的事情,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准备,生命就可能在时光中黯淡碎裂,无可挽回。

      康报虹2018-06-07 22:58:27  

    褒曼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刚做过癌症手术,她和伯格曼——这个和她拥有一个名字的导演处处不和,伯格曼坚持不给褒曼讲该如何去表演,于是开麦拉记录下了褒曼的痛苦、愤怒和无力,这正是这部片子需要的、最真正的情感。伯格曼在《魔灯》里写道有一天褒曼对他说:“你知道,我目下当今是靠借来的时间活着。”

      掉线2014-12-31 20:31:52  

    【B】一对虚伪相爱又真实抗争的母女,除了一头一尾,其它全部是内景,镜头里女儿的脸总是在身后紧挨着母亲的脸,弹钢琴时女儿看起来居然比母亲还沧桑,痛斥母亲罪过时原本畏缩弱小的女儿又变得无比强势,母亲却一改之前的精神抖擞,变得憔悴衰老。一老一青飙戏,英格丽褒曼完胜。

      墓岛GRAVELAND2018-07-30 23:17:23  

    “女人的不幸即母亲的胜利”《秋日奏鸣曲》中黄色—白色—红色分别对应昼—午—夜,在夜晚,三者转化为两者的私密空间,戏剧才会真实的从暗流涌动的家庭聚会间展开,所有人都是持续受难且无法交际,但是最渴望交流的却是被疾病限制无法言说的Helena,她是母—女关系的一个隐喻,而交流的无能仅仅在一个正/反打镜头,在一个想象意义上的信件中实现和解,也即“上帝之境”

      西楼尘2018-04-29 18:02:46  

    母亲在探望小女儿之前深呼了一口气,推开门扮演一个殷切母亲的角色。嘘寒问暖漠不关心,仿佛只是去外地短暂演出归来。而这横跨了七年的鸿沟,如何消弭?母亲的角色扮演不了太久,她向来打发女儿自己去玩。人前多殷切,人后就多冷漠。她们就像钢琴上的曲直短长按键,最后才领悟,亲密关系乃世间最难的修行。

      冰山李2009-05-19 20:11:49  

    8.7;你渴望母亲还是母爱?你想解决所有纠结还是只想争论?

      艾栗子2012-01-30 00:09:46  

    一部讲爱的片子,虽是母女之爱,但就爱的体式格局、本质与其带来的伤害而言,每一种爱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没有能力和勇气去爱的人,谁都拯救不了。电影到最后也没有和解,真是个残忍的导演啊,不过或许也是无助。不由得再愤慨一下,性格有缺陷的人都没资格做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来请负责好吗!

      Ada的B计划2018-12-19 20:25:24  

    3.5,<多兰,戏剧化本来已在将人物状态表面化,伯格曼的家庭剧还总要把人物背景填充得特别满以制造出对立。真实的“家庭”总是矛盾外显而动机内隐的——《只是世界尽头》。

      Eco2017-02-12 13:10:07  

    密集的对话,确是无声的控斥。越是亲近之人,越是饱有细腻与低沉的情感。从《婚姻生活》看过来,伯格曼不仅是伟大的导演,也是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对白像海浪一样平常阵阵袭来,充满力量,一种在细微情感中剥丝抽茧的,将之无限放大的力量。(这部电影很适合精神分析,童年创伤。另外,两位伟大的演员!)

      hahahalea2018-08-04 18:12:35  

    本片Eva誠實殘忍,萬箭齊發,老媽Charlotte怎招架得住? 看完才發現老媽原來是Ingrid Bergman…… 想記得Charlotte轉述Leonardo說的sense of reality。 假使八月每日一部柏格曼,不知精神該遭受何等摧殘。才連續次日我就快受不了啦。柏格曼是有看到母女吵架就做筆記的習慣嗎?為什麼對母女關係瞭若指掌?我相信,母女之間就是這樣的競爭關係,不可能和諧。看完才又更認識到最近幾次老媽跟我吵完架那種吵不贏的感覺有該多挫敗。

      LaFrontera2018-04-20 00:20:40  

    在瞬间中,爱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本能。但破碎的关系中,时间一旦展开,没学习过爱的人只得为了维持爱的假相,不停扮演,在投入与抽离间被彼此识破。跟信仰一样,只有完全的相信才有不恐惧的机会。可惜相信是单向的,只制造自我的体验,不等于爱。

      薇羅尼卡2018-06-17 20:41:58  

    太过真实而无法评价。女儿在影片后半段的爆发像一双时时攥着你的手,把心揪的生疼。然而残酷的还是结尾母亲轻巧地说出实感,再一次地把一切抛回原点。诗意的电影语言、被毁灭的女儿们。

      xīn2018-02-18 14:13:36  

    【BAMPFA】2018.2.17.6pm 让全场观众屏息惊呼痛苦与缄默沉静。这种一层层的剥开,极尽描摹地还原与控诉,与其说展现了“父母皆祸害”、“家庭之不可能”,不如说展现了人(我/他)之不可能。最后寄出的信要如何理解,隔着距离观看的丈夫在这个母女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秦皇岛海怪2022-11-03 12:25:30  安徽

    伯格曼的电影在这个年龄看,能理解得更深入。缺爱的童年经历烙印在生生世世,如诅咒般传袭。予之痛苦,彼之窃喜。揭露了母女关系中恶的一部分,权利、统治、冷漠,都不是爱,被嘲笑、被打击,被扭曲改造,女儿一次次被母亲伤到遍体鳞伤,孤独到撕心裂肺。但我也能理解母亲,优秀的女性生育后事业与家庭难以两全,追求自我价值必将伤害下一代的感情,自我的失败渴望从下一代得以代偿。身为人母,从来不会让每一个人都满意的。

      张华弥2019-05-30 20:48:32  

    她们多么依赖语言啊,在毫不给人喘息机会的残忍念白中,反倒是母女轮流弹奏肖邦的五分钟时各自的眼神预呈了一切。母女关系,尤其是,一个强大、美丽又自由的母亲和她女儿之间的关系总是令我着迷,绝情和暖意、自私和懊悔,以及超越生理性的,接近谵妄的嫉妒。直到其中一个死去。

      焚紙樓2018-09-03 02:01:53  

    柏格曼後期最佳。同為死者,母親的追憶源於舞台場景似的閃回,女兒的追憶卻來自現實的投影片;前者是僅只一次而永無重現可能的演藝,後者則是反反覆覆只圖彌留殘餘印象。這是死法的差異,也是追憶者價值觀的差異,這道橫溝註定了這對母女得經歷一場妳是我非的撕心裂肺。

      把噗2018-04-19 15:11:52  

    反人类,太反人类的。

      arlmy2011-06-24 14:47:51  

    6.24 借使倘使母亲爱无能,孩子该怎么办。虚荣、虚伪、事业、名望,都以爱为名义被装点得满是耀眼的光彩。相对父与子对于责任和权力的意识战争,母女的战争一旦爆发,似乎显得更加残酷。不知终点在哪也没从过程当中得到什么,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世间结果还有宽容“最后这一句显得语重心长。

加载中...
收起资料

秋日奏鸣曲电影里小女儿怎么病重的    秋日奏鸣曲电影在哪儿看    秋日奏鸣曲电影豆瓣    秋日奏鸣曲电影海报    秋日奏鸣曲电影经典台词    秋日奏鸣曲电影时长    秋日奏鸣曲电影图片    秋日奏鸣曲电影海莲娜对妈妈的感情    电影秋日奏鸣曲影评    

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Copyright © 2019-2024 · 23影视 www.kmycjn.com